沉痛悼念杨士林先生

日期:2016-10-19 17:0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组队新闻→沉痛悼念杨士林先生


沉痛悼念杨士林先生

原浙江大学校长、教授、浙大高分子学科创始人、浙大高分子系聚烯烃研究方向奠基者、我们敬爱的杨士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0月14日上午11时56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

杨先生1919年10月生于江苏吴县。1937年7月考入浙江大学,1941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助教。1946年2月至1948年12月任浙江大学化学系讲师。1949年1月至1951年1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多科性工业大学有机化学部留学,1951年1月回到浙江大学。195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2月至1963年11月期间历任浙江大学化工系副主任、化学系主任、教授(1957年起)、浙江大学校党委委员、浙江大学副教务长。1963年12月至1965年12月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物理化学系进修。1965年12月至1977年12月任浙江大学理科部党的核心小组成员、校教革组副组长、科研处处长、化学系负责人。1977年12月至1982年6月任浙江大学校党委常委、浙江大学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浙江省省委委员、省科委副主任。1982年6月至1984年2月期间任浙大党委常委、校长。1984年2月至1989年12月期间历任浙江大学顾问、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曾任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1963至1992年期间曾担任浙江省科协副主席、浙江省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高分子学报》编委等学术兼职。1989年12月起退休。

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化学家,中国高分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科的创始人。他于1970年代起组织和领导浙大化学系的科研小组开展烯烃配位聚合方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聚烯烃高效催化剂的研制和烯烃配位聚合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1970年代对生产乙丙橡胶的钒系催化剂活化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两大类活化剂不同的活化机理。1980年代起开展长链α-烯烃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发现了特殊的阶段式聚合动力学,用实验证明了这种独特现象的机制,并将其应用于合成高效原油减阻剂的生产工艺。他在国际上较早提出了通过烯烃聚合物分子量分布曲线的分峰拟合来确定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种类及其分布,深化了对这类复杂催化体系微观机理的认识。在负载型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烯烃共聚合反应机理研究中也取得了重要的科学发现。他还领导课题组开展油田化学品、医用高分子、有机高分子光电导材料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原油输送减阻剂和原油降凝剂等研究成果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和应用。他领导下完成的新型原油降凝剂科研成果获得199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烯烃配位聚合机理研究等成果获得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杨士林先生一生致力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在浙江大学最早开设了高分子化学、立体化学、高分子化学选论等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灵活高效,深得同学们喜爱,许多当年曾聆听他讲课的校友们至今记忆犹新。杨先生治学严谨科学、求真务实,在1980年代担任繁重的领导工作期间仍经常抽时间亲自查阅文献,思考科研路线,具体指导组内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为聚烯烃课题组的科研指明了正确方向,为课题组学术水平的持续提高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退休后的岁月里,杨先生仍十分关心我系和课题组的发展,尤其关心青年学子的成长,多次来系里为同学们讲述浙大西迁历史、求是校训的真谛和为人治学之道,同学们听后均感获益良多。2005年设立的“杨士林奖学金”则直接资助和激励了一大批优秀学子。

杨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切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唯真理为求,无私奉献,功绩卓著,为我们后辈竖立了光辉的榜样。先生虽已乘鹤西去,他的音容笑貌将长留我们心中,他创建的事业正蒸蒸日上、前途无限!愿先生安息!

杨士林先生永垂不朽!

杨先生照片:

1958年杨先生指导学生实验

 

 

杨先生查阅文献

 

1984年聚烯烃课题组合影

 

1986年杨先生指导博士研究生

 

1998年茂金属研讨会 前排左五为杨先生

 

2010年教师节课题组同学看望杨先生

 

杨先生95岁生日合影

 

 

浙大聚烯烃课题组师生

 2016年10月19日

    

 



访问次数: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