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联系我们
  • 纳高首页
  • 纳高团队
    • 团队介绍
    • 团队老师
    • 团队博后
    • 研究生
    • 访问学者
    • 专职科研
    • NPers
    • 国际交流
    • 合作共赢
  • 研究方向
    • 科研成果总览
    • 石墨烯组装
    • 石墨烯能源
    • 高分子合成
  • 发表文章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及以前
  • 纳高新闻
    • 最新动态
    • 通知公告
    • 媒体报道
  • 教学工作
    • SRTP指导
    • 课程教学
  • 仪器设备
  • 纳高文化
    • 理念
    • 活动
    • 科学艺术
    • 规章制度
    • 安全保密
  • 招生招聘
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许震研究员《Matter》:序列编码超结构纤维!

来源: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09-04 作者: 阅读数:1287次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文明的演变与纤维材料息息相关。作为织物、生物组织及一些功能材料的最基本单元,纤维组装体从最初的御寒保暖功能逐渐过渡到智能材料,极大丰富了人类生活的多样性。然而,传统纤维由于在长度方向(轴向)上具有均一的组成与性质,只能实现单一功能,难以满足人类需求。如果能够将多种异质组分引入单根纤维中,则可以打破纤维轴向对称性,充分利用纤维长度优势,在其各向异性的轴向引入人为设计的超结构,实现各种所需性能集成。目前,自然界中尚未存在具有轴向异质超结构的纤维材料。

最近,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团队许震研究员提出了一种“序列微流控纺丝”策略,实现了纤维轴向异质超结构的设计,从而制备了具有轴向可编程性能的超纤维。区别于传统均质纤维,这种超纤维具有对称性破缺,纤维性能在轴向方向进行编程与集成。通过将微流控芯片与程序控制的电磁阀进行联用,可以实现纤维超结构序列参数的精确调控。进一步地,通过更改超结构的组成,实现了多形貌、多材料及多功能超纤维的设计与制备,极大地丰富了纤维材料的种类与功能。此外,由于结构设计的多元化,可将具有明显差异性能的纤维序列作为超结构引入到纤维轴向中,设计制备具有轴向非对称性的力学、电学、磁学及电热超纤维,为新型纤维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成果于近日以“Sequence spinning axially encoded metafibers”为题发表在《Matter》(DOI: 10.1016/j.matt.2023.08.006)上,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博士生马静雨。

     

图1. A)传统均质纤维与序列编码超纤维结构区别。B)序列编码超纤维设计思路。 C)序列编码超纤维制备示意图。

图2. A-C)序列编码制备原位观察,包含三个过程:A)平行层流,B)“A”结构序列编码,C)“B”结构序列编码。D)平行,E)序列编码纤维的荧光显微镜照片。F)不同投料时间制备的序列编码纤维。G)投料时间与超结构序列长度关系图。H)不同投料时间比例制备的序列编码纤维。I)投料时间比与不同超结构序列长度比例关系图。

图3. A)多嵌段序列编码超纤维设计示意图。B)超纤维多序列排列组合示意图。C-F)不同序列数排列组合的超纤维。


图4. A)序列编码超纤维编码-解码示意图。B-C)编入了“fiber”一词的超纤维。

图5. A-B)序列编码多材料超纤维。C-E)编码了“软”-“硬”交替超结构的力学超纤维,在均匀拉伸下表现出非线性变形行为。F-H)编码了“导电”-“绝缘”交替超结构的电学超纤维。I-K)编码了“铁磁”-“抗磁”交替超结构的磁学超纤维。L-N)编码了“红外吸收”-“红外反射”的光热超纤维。


图6. A)序列编码超纤维。B)超纤维丝束。C)超纤维卷。D-F)超纤维优异的连续性与力学稳定性。G-I)可编织的超纤维。J,K)电学超纤维编织网络用于电路设计。L)磁学超纤维用于智能驱动。

         

   论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基金、浙江大学百人计划、山西浙大新材料与化工研究院等相关经费和机构的资助与支持。     

文章链接:

2023~马静雨~Matter.pdf

          

打印 返回 关闭
+86-0571-87952088
cgao18@163.com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  和同苑6幢   高2-518室
Copyright © 2016 纳米高分子高超课题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YONCC 访问量:124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