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智能医疗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诚聘博士后
时间:2021-12-02 15:51 来源:未知 作者:polymer 点击:

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是浙江大学与杭州高新区(滨江)共同举办的事业单位,是政府支持、产学研结合、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聚焦信息创新、生命健康等相关领域,对标世界一流创新平台,构建重大科技成果创新策源地、滨江信息健康产业加速器、浙大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器、浙大滨江全面合作共同体,助力滨江创新技术研发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浙大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智能医疗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由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牵头建设,集结浙江大学相关院系的优势力量,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围绕智能医疗技术与装备的创新研究开发开展工作。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智能医疗科技前沿,重点解决“卡脖子技术”;推动医疗技术产业转化,催生高端医疗仪器产业;引育高水平人才与团队,打造高能级研发新平台;形成立足滨江的金名片,辐射国内外健康新高地,打造高端医疗仪器研发创新中心与产业转化平台。

因科研项目需要,现启动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工作,诚邀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

一、研究方向

 

实验室方向

 专业要求

张宏

实验室主要通过高度前沿交叉研究,融合化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开展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控模块化集成合成及质控系统的研发。

微流控技术、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放射化学合成研究方向等相关方向。

赵鹏鹏

(1)多模式复合内窥镜光学系统开发;(2)基于自适应光学的显微成像系统;(3)微纳光学的设计与加工。

光学工程、生物医学等相关专业

 

 

许迎科

实验室主要开展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生物医学工程、光学工程、控制科学、机械、生命科学、基础医学等方向

吴丹

实验室致力于前沿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医学图像分析方法的研发。

具备磁共振成像与医学影像分析相关知识储备,有较强的工程与数理背景

卓成

主要研究领域为集成电路设计和设计自动化,包括3D芯片,深度学习算法及硬件加速,低功耗设计,电源及信号完整性等,具有多年研究和工业界相关经验。

集成电路、系统设计、深度学习、医学图像、数值计算等相关研究方向。

田良飞

实验室主要从事新型核酸分析系统平台研发,重点关注以下方向:(1)数字PCR与荧光POCT仪器相关技术研发;(2)微流控芯片相关技术研发;(3)分子诊断试剂原料关键技术开发。

生物医学工程、分析化学、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方向

邓宁

吕旭东

实验室致力于医疗健康数据与知识集成融合技术与系统、新一代医疗信息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慢病闭环管理信息技术与系统、主动健康管理信息技术与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健康医学信息学等相关专业,大数据智能技术、医学人工智能、临床决策支持、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研究方向。

高长有

实验室以产业转化为导向,研发新型生物材料和技术;对植入体进行表面改性,建立与完善相关技术,获得表面改性多功能植入体,如牙根、骨科植入体等。

高分子、化学工程、生物工程、机械等方向。

梁波

实验室方向(1)生物化学传感检测技术、微流体生物芯片及相关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研发;(2)微创、植入式电子传感器与系统(3)非接触式、穿戴式无线人体生理参数检测技术及相关健康监测和运动康复等医疗器械研发。

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化工、材料、生物及相关专业。

王平万浩

实验室以围绕微纳尺度的生命活动探测,建立细胞、蛋白、分子水平的定量传感分析与检测新方法,实现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过程的监测和质量控制

仿生传感技术(嗅觉、味觉、触觉等),电子舌与电子鼻检测技术,细胞及生化传感技术,可穿戴式柔性传感器,微流控技术,器官芯片及类器官等方向;

刘勇

周春琳

项目面向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中的难点问题展开研究,重点突破手术穿刺导航、手术规划等关键技术,研究粒子植入辅助机器人控制系统,研制相关医疗装备与手术器械;推进机器人系统产业化落地。

 

控制、应用数学、计算机、电子信息、电气、机械、航空航天等、医学影像处理相关(但不限于以上)等相关学科

 

二、岗位职责

1.参加实验室相关的研究项目,开展独立课题研究;

2.参与实验室的研究生培养,给硕博学生的选题开题提供指导;

3.独立申请基金,并参与研究组的项目申请。

 

三、进站要求

1.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毕业的博士毕业生(含应届生或毕业未满三年,35周岁以下,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2.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

3.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工作踏实,学风严谨,积极主动,有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浓厚的研究兴趣,符合拟开展研究方向的基础和背景。

 

四、待遇薪酬

1.参照浙江大学博后待遇,实行协议年薪制,具体结合申请者的毕业院校和科研学术情况确定;

2. 新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再给予每人每年12万元生活补贴(补贴两年),国(境)外博士后再增加5万元生活补贴;

3. 新进站应届博士毕业生,符合条件者给予杭州市生活补贴10万元,若在2021年10月14日前毕业则为5万元;

4. 新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再提供每人15万元科研经费;

5. 在站期间,符合条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院协助申请杭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认定通过享受相应待遇,与薪酬待遇累加(博士学位最低可申请E类人才,享受每个月2500元的租房补贴);

6. 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相关待遇可叠加;

7. 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五险一金;

8. 期满出站后留(来)研究院工作,符合条件者可享受杭州市发放的每人40万元的博士后出站安家一次性补助;

9. 期满考核特别突出者,出站后可申请浙江大学“新百人计划”研究员等人才计划项目,纳入浙江大学的科研队伍序列。

 

五、应聘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

邮箱:wangzhe@zju-bj.com

联系电话:18366116607

邮件投递:请将详细个人简历和学历学位证明发送至招聘邮箱,邮件以“姓名+应聘岗位”命名。

 

六、导师介绍


张宏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高层次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医学PET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实验室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等十余项国家级项目,目前已研发全球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控模块化集成合成系统,对于我国抢占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制高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赵鹏鹏

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研究员。2021年回国前担任德国弗莱堡大学(University of Freiburg)副教授,于2017年在弗莱堡大学获得微光学博士学位,后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微系统工程研究所从事微光学系统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累计指导博士生2名,硕士生6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内窥镜光学系统设计、微纳光学设计加工以及自适应光学显微系统。期间,参与主持了德国基金会DFG资助项目6项,累计资助金额2500万元。以第一作者身份,先后在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1篇,并受邀作为Applied Optics, Optics Expr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等多个国际刊物审稿人。赵鹏鹏博士在内窥镜光学系统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学术和工作经验。此外,赵博士提出的可用于显微镜实时像差校正的透射式自适应光学元件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实现了自适应光学元件的突破性创新。

课题组长期从事多模式内窥镜光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通过结合多种成像模式,满足了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性价比和多功能的疾病筛查的所有基本要求。这种复杂的、超小型化的、多配置的光学内窥镜成像探头将在功能、集成精度和紧凑性方面超越任何现有系统,并为内窥镜操作员提供无限的操作灵活性。所开发的内窥镜光学探头用于对癌变组织进行光学活检,相比于传统癌症诊断的金标准,所开发的多模式内窥镜光学成像系统能够为医生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允许实时、原位诊断组织恶性肿瘤,方便医生做出实时诊断。

 

许迎科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教授、博导。2012年至今在浙江大学生仪学院工作,长期从事生物光子学与细胞生物学的应用研究工作。与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及牛津大学等多家国外一流高校合作密切。主持有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纵向研究课题。担任美国耶鲁大学兼职客座教授(Adjunct Professor)、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杂志青年通讯专家及浙江省光学学会理事等。在超分辨光学成像、单细胞光学操控、显微图像分析处理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在Nature Method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CB, JCS等期刊发表SCI 论文60余篇。

 

吴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浙江省创新创业团队(首席)等;在美期间曾以首席科学家身份主持美国国家卫生所R01、R21、R03基金项目。担任国际磁医学共振学会(ISMRM)Annual Meeting Program Commitee (AMPC)  委员、ISMRM Junior Fellow、ISMRM儿童磁共振学组秘书长、ISMRM胎儿与胎盘磁共振学组秘书长、ISMRM出版委员会委员;担任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副主编、Frontier in Neuroscience编委等;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图像信息与控制分会委员、秘书长等。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35人中国榜单、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青年科学家、浙江省鲲鹏计划、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学者、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学者等。

 

卓成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A类研究员、博导,美国圣母大学访问教授,日本大阪大学客座教授,浙江省特聘专家,IEEE高级会员,IET Fellow。

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获学士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集成电路设计和设计自动化,包括3D芯片,深度学习算法及硬件加速,低功耗设计,电源及信号完整性等,具有多年研究和工业界相关经验。曾获得ACM SIGDA技术领袖奖,DAC'16、CSTIC'18,ICCAD'20等多个最佳论文提名,2017年JSPS Invitation Fellowship, 2018年DAC系统设计大赛第二名,2019年DAC系统设计大赛第三名,2019年信息学部青年创新奖。

迄今共发表100余篇业内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论文,及一本英文专著章节,包括IEEE TED,IEEE TVLSI, IEEE TCAD,DAC,ICCAD,AAAI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

受邀现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ystems(TCAD)编委,ACM Transactions on Design Automation of Electronic Systems(TODAES)编委, Elsevier Integration, the VLSI Journal编委,IET Cyber Physical System: Theory & Application客座编委,现任或曾任多个业内知名会议的技术委员会成员,及组织委员会成员。

 

田良飞

研究员,2013年4月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分别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合作导师:Helmut Cölfen教授)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Stephen Mann院士)。2019年11月加入浙江大学,任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并担任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兼职教授。

近年来,田良飞博士创新性地利用微纳加工技术、声学技术以及分子工程,发展了基于超声操控的微阵列技术,并探索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田良飞博士先后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包括Nat. Chem.(1)、 Nat. Commun.(3)、Adv. Mater.(1)、Small(1)和 ACS Cent. Sci.(1)等国际知名高水平期刊,获得并转化国际发明专利3项,孵化生物技术企业一家。其研究成果被国际著名期刊Nat. Chem.和Nat. Mater.等多次正面评述和引用,先后被包括英国皇家工程协会、英国皇家化学协会和美国物理协会等专业协会会刊在内的近40余家科技媒体报道,在业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担任Nat. Chem.等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受邀为Angew. Chem. Int. Edi.和Curr. Opin. Colloid Inter. Sci.撰写评论性文章。

 

邓宁

工学博士,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信息学、健康与慢病管理、临床决策支持、医学人工智能、转化医学信息学等。第三届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暨第七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秘书,国际生物信息学和转化医学信息学国际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第12、13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14届),第3届中日韩转化医学信息学年会组委,浙江省生物医学学会血管与炎症生物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吕旭东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荷兰艾因霍芬科技大学访问研究教授,openEHR Foundaton Management Board Member,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医用软件分会理事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智慧与移动医疗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Edito。

 

高长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生物材料学会Fellow,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生物材料973计划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参与973计划“组织工程的基本科学问题”研究。

 

梁波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副研究员,浙大山东工研院创新医疗器械研究中心副主任,近年来重点开展生命健康监测系统和生物化学传感器方面研发工作,包括生物传感器的微纳制造、微电子电路设计、检测系统微型化集成及智能化检测技术研究等。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第一作者论文单篇被引用100 余次,两篇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曾获浙江大学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提名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

王平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导师。浙江大学生仪学院、生物传感器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领域:生物医学传感与检测仪器;仿生微纳传感与智能感知;细胞与类器官芯片及生物电子,Bio-MEMS与Bio-NEMS

先后担任了国际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国际嗅觉与化学传感技术学会成员、国际化学传感器会议亚太区组织委员会委员、亚洲化学传感器会议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传感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测量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离子敏生物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万浩

副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传感器领域权威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Sensors and Actuators B等期刊上共发表SCI研究论文20余篇。受邀在SCI期刊“Current Opinion in Electrochemistry”和“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上发表综述文章;作为编委参与编写出版了国家“十三五”统编教材“生物医学传感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申请专利4项,并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2项,参与美国NIH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项,多次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

 

刘勇

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教授,浙江省机器换人专家。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二等奖、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有突出贡献青年科技人才和浙江省 151 人才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ICRA、CVPR、IJCAI、ICCV、IROS、ICLR、AAAI/IAAI等知名期刊和机器人顶级会议发表论文92篇。申请发明专利59项,已授权27项,其中5项发明专利已向国内知名机器人公司授权转让,技术转化形成了有竞争力的机器人产品,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主要研究方向为:自主机器人与智能系统、机器人自主规划与导航控制、视觉识别与模式识别、SLAM技术及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周春琳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1999至2006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得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及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获得机械电子工程博士学位。随后加入浙江大学控制学院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从事仿生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等机电系统的设计、感知与控制研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承国家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等教学科研项目。担任浙江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委员会副秘书长。获得2014年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Teco GreenTech国际创意竞赛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