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强老师是高分子系可控聚合与聚合物结构性能课题组的教授,做“新生之友”工作已经近两年,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在记者让他谈谈自己工作中的心得的时候,范老师却一再自谦说这次“新生之友”的活动做得并不是很好,因为两个校区隔得很远,所以并没有很多的时间去找这些学生。每次去找同学们时也只会聊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主要告诉同学们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之间的差别,还有一些就是同学们对就业、深造等问题的想法和抉择。
“新生之友”首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现在的学生都有很大的独立性,不太愿意与比自己年长的人亲近。加上本身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拉近与同学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而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去。范老师说道,有一些班级的活动是愿意主动邀请新生之友的老师来参加的。之前学生们也给他们发过邮件邀请老师一同参加活动,但是由于活动是关于体育方面的,而范老师在体育方面并无所长,所以也很遗憾没有参加这次活动,但心理上很期待能够融入进去,与学生同乐。
“新生之友”最重要的是做学生的引路人
现在同学们所关心的大都是比较务实的话题,比如选专业、深造、工作等。范老师认为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考虑深造、工作的问题还显得有些早,但专业确认的问题却迫在眉睫。因此范老师说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向同学们大概地介绍了关于高分子专业的概况。范老师说,“虽然我们不能对所有的工科专业都有所了解,但至少对所从事的专业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些信息作为参考。”
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他感到当前大学生的求知欲并不是很强。由于当前的网络比较发达,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网络上搜索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也正是由于知识来得过于容易,所以有很多同学都不再依靠自己的思想来思考问题,呈现出了一种不求甚解的倾向。范老师回忆起自己考大学时,正是处于文革时期,当时所有的学生都没有经历过很好的教育,所以考上大学之后如沐知识的海洋一般,恨不得将图书馆的所有书籍翻阅个遍。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却并没有这种感觉。现在的学生想法很多,社会的期望值也是水涨船高,大家彼此之间都有很强的压迫感。这时候就需要有着丰富人生经验的成年人,来提点他们,告诉他们戒骄戒躁,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
“新生之友”的作用应该更加推广
范老师说:“年长的老师说的话会更加有道理,会让学生更为受用,而年轻的老师也由于更容易和学生沟通,所以学生与不同年龄段的老师交流都非常有必要。”“新生之友”活动的初衷就是为了扩大学生与老师的接触,而如若能让学生与多个老师进行交流,就能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现在由于一个专业的学生太多,导致很难开全系的大会,这样也减少了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机会。范老师建议,各院系应该经常安排一些老师去给低年级学生进行一些专题的讲座,这些讲座可以不只是学术上的,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谈谈自己的阅历,讲讲怎样去学习、做人。范老师认为,以讲座的模式可以让老师更加集中地、有准备地谈谈自己的阅历。
最后,范老师说到“新生之友”活动带给他最大的体会。现在的年轻人身边选择太多、诱惑太多,容易浮躁。这就要求他们应该建立一些影响终身方向的兴趣。以他自己带的学生为例,真正的热爱科研,能够主动地阅读大量文献的同学也仅仅占少数,而更多的同学在学习方面则显得比较被动。如何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终身的兴趣和方向,并找到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的正确途径,才是“新生之友”真正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