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旭峰老师是高分子系稀土课题组的老师,他全程参与了此次“新生之友”的活动。他就“新生之友”的优缺点、工作体会等接受了采访。
优点多,细节问题亟待解决
倪旭峰老师表示非常赞同“新生之友”这个制度,他认为“大类招生以后,班主任和同学们的联系没有以前紧密了”。他解释说,有时班主任也不能很及时地提供专业方面的信息,“新生之友”就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不过,倪老师同时也表现出对某些问题的忧虑。他觉得,对于“新生之友”的工作,一部分老师很有热情,帮助了同学们很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有些老师,由于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就很难抽出时间完成新生之友的工作。而且他注意到一些细节问题也值得在开展“新生之友”工作中重新审视,比如新校区和老校区之间的路程问题会给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从总体上看,倪老师评价这一制度“有很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摸索,总结经验。
双方互动配合,才能产生功效
倪老师在实际工作中能感觉到“同学们对此的热情很不一样”。他指出有的同学对这一活动抱有很大期望,有的同学就没有很大兴趣。他对发生在工作中的一个细节印象特别深刻。他回忆说,他去同学们宿舍了解情况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和他谈了很多,也向他咨询了很多问题,大多是专业方面的,事后还和他互通了邮件。但是另外几位同学就和他聊得不多。他认为,如何提高双方的积极性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同时,他觉得在生活方面,现在的新生大多有学长学姐,还有辅导员班主任等,问题应该不是很多,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专业上。但是他主要也是对高分子这个专业比较了解,其他专业了解的也并不多,所以有时也无法解决他们的问题。所以对此他也表示十分无奈。因此他提出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否可以更加灵活一些,比如让同学们自己来选感兴趣的“新生之友”。
“新生之友”抓手在于专业指导
倪老师拿班主任、辅导员和“新生之友”作了比较。他认为一年级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影响最大的一年,所以需要各个方面的帮助,去让同学们更好的适应新环境。班主任的话,可能主要的工作侧重思政,包括传达给同学们一些信息,组织班会,培养同学们的集体观念等,主要还是以班级为单位。而“新生之友”代替了班主任的一部分功能,而且以更专业的角度来履行这一义务,能在大类招生的大背景下,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
他同时也谈到大类招生以后,大家的集体意识就没有那么强了,班主任的工作开展起来也有了一定难度。他认为大类招生制度也可以灵活些,形成“相对固定的制度下的流动性”,效果可能会更好。
提高效率,强化针对性
倪老师最后总结心得,认为“新生之友”本身是一个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针对有的同学感兴趣有的同学兴致不高的问题,“新生之友”活动可以改成报名参加的模式,能提高效率。再者,针对新生大多关注专业的问题,在选择新生之友时应该留给同学们更多的选择性,让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专业的老师,从而提高针对性。
记者/胡奕、行凌波
文/徐涛 图/行凌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