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巧玲老师是高分子系天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题组的教授,连续两年参加了“新生之友”活动,具有丰富的经验。而作为女老师,其细腻的感情也让胡老师在工作中容易与同学接近,并察觉到一些更为细小的问题。
胡老师觉得,作为“新生之友”,在很大程度上要起到一个人生导航的作用。刚入学的新生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急需要有人能为其指点迷津。而在浙大的大类培养模式下,新生对各个专业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胡老师回忆说,学生们在一次党支部会议上邀请她去做嘉宾,她深入浅出地为大家介绍了一些本专业的概况,让他们有了最初的专业概念。后来其中的几个学生来到了高分子系,并进入了胡老师所在课题组继续接受胡老师的指导和教诲。
在谈到对“新生之友”的定位的时候,胡老师认为“新生之友”就是要跟学生交朋友,关注的是学生最细节最常见的问题。比如胡老师会提醒学生们大学里经常会丢东西,小到饭卡,大到自行车、手机等,要时刻注意,并做好心理准备。再比如会有同学问大学第一个假期,要不要带什么书回去看,胡老师就建议他们不要带太多书,带了也不会看还特别重,实在没必要。带几本英语书回去,没事的时候翻翻,顺便不会把英语荒废掉。
对于大部分新生来说,从高中升入大学,面临的不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更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胡老师也谈到曾有同学发邮件问她期末考试该怎么复习,她就根据自己以前的经验,提供了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教科书要至少看三遍,第一遍要全面,这样才能对知识有深入具体的了解,而不是浮于表面;第二遍则要学会自己总结重点,掌握知识框架;第三遍就要站在更高层次,把自己想象成老师,会以怎样的形式和视角去考察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学透一门课。
最后胡老师着重谈了关注学生心态的问题。她说自己生活的年代没有电脑之类的现代化电子设备,所接触到的东西跟现在的大学生不一样。虽然没感觉到代沟,但是确实有一些同学的想法很偏激也很危险。胡老师提到曾经有个女学生主动找她聊天,跟她约在一个咖啡厅里谈人生感想。这个女生相貌平平,也没什么特长,所以很自卑,感觉大学里无所适从,对于未来更是充满了恐惧。胡老师便开导她以更加实际的眼光看待生活,为自己定更加具体的目标。比如现在努力学习,知识水平高了以后找工作就会有更多的砝码和资本,未来的路也就会好走很多。另一方面,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辛苦付出,自己要是有了能力和条件,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在胡老师看来,新生从高中那种封闭式的环境中走出来,突然要自己面对所有的事情,经常会感到无助,一旦遇到挫折会容易钻牛角尖。而校园里频频发生的学生自杀事故也在提醒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心态变化,及时疏导负面情绪,引领他们走过这一转型期。
记者/肖建亮、黄晓飞
文、图/肖建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