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网 中文网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会

因材施教,坚持理想——“新生之友”经验谈之陈红征老师访谈录

日期:2013-04-11 23:11

      为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引导本科一年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大学学习规律、走好大学阶段第一步,学校实施了“新生之友”寝室联系制度。高分子系响应学校号召,教职员工以独特的学术魅力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以人为本,聚合发展”,热情地参与到这项结对工作中来。高分子系派出小组采访了参与此次活动的部分老师,分享他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和心得。

    陈红征老师是高分子系浙江大学有机半导体研究室负责人,也是高分子系副系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她就十分关心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对于此次 “新生之友”的活动,她表示感触颇多。

    陈老师首先介绍了“新生之友”的来龙去脉。她回忆说,“新生之友”是金德水书记提出来的,考虑到现在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可能很多方面不能很好的适应,而班主任又不像我们以前上大学那样能够关照到每个同学,辅导员的话一个人要管几百号人,也不可能对每个同学都是那么了解,为了加强对新生的引导和关照,金书记表示由他来带头,请一些教授响应,一个老师对应一个寝室,以“朋友”的形式真正关心到每个人。

    陈老师在实际接触中发现,每个新生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她在实验室所接触到的研究生完全不同。她工作中接触到了不同的新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兴趣爱好也各不一样。首先让她感到的差别在于目标,有的目标很明确,但大部分新生对今后要选的专业和将要做什么不是很清楚。相比于她所接触的研究生,她觉得研究生进来之后,每个人目标都比较明确,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都很清楚自己以后要干什么,直博的就直博,有的就很明确要读硕士然后出国。她指出本科生却不一样,转型比较慢。其次,她认为现在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人与人之间沟通能力不一样,有的人就很会聊天,第一次见面就感觉很熟,有的人打过好几次交道之后也没感觉怎么样。所以作为“新生之友”,陈老师认为“怎么根据他们的差异去引导他们就显得极为关键”。

    陈老师觉得和同学们接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她感受到现在的同学都很有想法。而且有些事她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很感慨。有一次陈老师去找一个女生的时候,她刚好住院了,去探望她的时候陈老师觉得这个女生很孤单,虽然寝室同学也会给她送饭,但是总觉得没有以前同学的那种关怀。陈老师随后就去跟这个女生寝室的同学提到要经常去看看她,因为一个女生住院的时候肯定是感情最脆弱的时候,容易想家。陈老师感觉现在的同学班集体的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就主动带头拿了些钱让班里的同学一起买点东西经常去探望她,让她感觉到班级的温暖。陈老师最后动情地说“我们到现在当年同学之间的关系都是无法取代的。”

    陈老师也不无遗憾地指出现在的班主任跟她们读大学那时候的班主任是不一样了,同学们都是见不到几次面。她觉得“新生之友”的优势在于能够经常联系,至少能保持到他们选专业之后。陈老师觉得这个活动主要针对的是大一大二,到了大三,同学们转型期就过了,专业定了之后他们就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了,这个时候专业班的班主任就能够比较好的照顾到他们了。

    陈老师也谈到了选择高分子专业的问题,她觉得不能说什么样的同学比较适合高分子,关键在于他们的兴趣。她指出选择专业第一个是兴趣,然后就是选择了之后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同时,她也针对很多人认为的“高分子专业有毒,不敢选”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任何专业都有它好与不好的地方,关键在于怎么看待。真正学化学的同学寿命还是很长的,只要操作规范还是很安全的,像我们杨先生90多岁了身体还是那么好。综合来说,高分子专业很不错,有化学有材料,两者都有两者都强。

    最后陈老师将座右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送给新生们,希望他们要沿着自己的目标坚持走下去!

记者/虞智凯 吴嘉柯
/徐涛 图/吴嘉柯

 

 



访问次数:3160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2009       您是第 6702621 位访问者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高分子大楼 电话:(0571)87951308 传真:(0571)87951308 邮编:310027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