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晚,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的志愿者们和西苑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走访了社区王品和老人。年逾古稀的他虽已是白发苍苍,但身体依然硬朗。茶几上放着长年订阅的地质杂志。在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我们不仅了解到六七十年代地质工作的繁杂艰苦,也从他开怀的笑颜中,看到老人的乐观与年轻的心态。

1994年《中国地质矿业家列传》中记载了王品和老人的生平事迹。老人晚年也在《浙江地勘测绘》等杂志上发表文章。
王品和老人于1935年出生,从1961年11月至1995年7月的三十五年时间里,均在浙江省地矿局属下的浙江省测绘大队工作,并在分队、连队、大队政治处任指导员、支部书记。这期间多次参与并组织技术人员完成测绘任务。1971年初,尼克松总统来杭访问,预定在杭州笕桥机场降落。然而由于机场条件不足,需要扩建,测绘工作迫在眉睫。当时任测绘连党支部书记、指导员的王老人,接到省政府的临时指令,立即联系到连队中最优秀的测绘专家,突击完成了杭州笕桥机场改、扩建的工程测量任务,为访问活动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每次出门执行任务,老人都要翻山越岭。回想起四十五年前的测绘工作,王品和老人说道:“那个时候我们在淳安,现在那里是千岛湖,当时是新安江水库啊。那时还封山育林,山上根本找不到路,我们要去顶峰插测量点,都要绕路。”其测绘难度和危险可想而知。“一开始我还不会撑竹筏,有次任务我一个人回来,划着竹筏一直在原地打转转,最后还是山里老乡们回家路上碰到我,把我救回去了,后来我才会划(竹筏)。”采访时,老人一直笑容满面,精神矍铄,“当时也没觉得特别辛苦,虽然爬山很累,但是到了制高点,就豁然开朗了。”年轻时代的历练,想必也对老人一直以来开朗乐观的心态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吧。
测绘任务都是分成两三人的小队出发,十几个小队分头行动,扑向大山选测控制点。一天,老人与刚入队不久的武测毕业生虞锦义同志搭档,出发寻找首级控制点。为了赶在天黑之前回到村庄,两人没有原路返回,而是向着斜坡穿近路走。一路钻出灌木丛,下了一坡,却发现山坡断了!前进是断崖,身后也没有退路,只能“百丈悬崖当云梯”了。“他(指虞锦义搭档)么高度近视,只能我来往下爬,让他踩着我的肩膀,我蹲下一点,再往下爬。我就抓紧石缝里的藤蔓柴草,脚一点点向下探路。”终于踏上缓坡,上灯时分终于回到了基地。“他还说,‘社会上只听说有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今天收工回来的时候,我是踩着同志的肩膀往下爬的呢。’他描述的那个狼狈样子,大家都哄堂大笑了。”说着,老人朗声大笑,仿佛回到当年情景。志愿者们也深受感染,在笑声中体会到老人的善良和高尚。
退休后,老人在浙江老年电视大学学习声乐,并且经常参加社区的活动,还代表社区参加了重阳唱歌比赛。晚年生活丰富多姿,乐在其中。

老人声情并茂地向我们讲述曾经平凡而高尚的工作
采访结束后,志愿者们收获颇丰。对于身处校园象牙塔的学生来说,这种形式的教育是只有走出课堂、接触社会才能得到的。现在测绘工作也许更多是为开发商、为市政建设服务,需要亲自深入荒野郊外的并不多,人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时,或许也需要当年高山巅上眺望险峰的豪迈气魄,需要一些让人一辈子难忘和思恋的体验和历练。

采访结束后,王品和老人(中)、西苑社区工作人员(左)、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志愿者(右)合影留念
摄影:王腾飞 稿件:倪叶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