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闹的工地里,随处可见拆迁剩余的残垣断壁和高高的吊车,两幢灰色石砖砌成的平房,孤独的坐落其中。与悲剧中新建的商厦相比,这里显得极不相称。你是否能够想象,就在这座房间里,住着一位八十三岁高龄的军队离休干部,离休前他是空军某部的副总参谋长,在解放战争时期曾跟随刘邓首长,是刘伯承元帅的随军参谋。他就是李明义。

紧接着李老提到了他对胡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理念的理解。他说以人为本是基础,以人为本就是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学发展则是我们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他特别提到,人的一生就是三个字:生、活、死。生不是由我们所控制的,活则是在于我们自身,对于死我们无法决定,但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推迟它的发生。他还说,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要经历三个过程:参与,制衡,最后到主导。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们都为老爷爷深刻的见解所折服,他的很多想法和论断,远远要比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深刻、要实际。
当我们问起有关解放战争时他的经历的时候,李老特别像我们讲述了郑州城解放的过程。他说,淮海战役,首战郑州,因为郑州当时是全国交通的枢纽,战略位置及其重要。从整个战争的过程来说,郑州是被打下来的,但是从单场战斗来看,郑州其实是被“和平解放”的,因为当时我军调动了第一、三、四、九四个纵队围攻郑州,守城的国民党军队还未开打便启程而逃,在他们逃往徐州的过程中正中我九纵的下怀而被歼灭。李老对郑州解放的日子记忆深刻,那是1948年10月22日。在谈话过程中,李明义老人还送给我们一本由他编写的《跟随刘邓首长征战记》,他告诉我们,他的大半生的经历都写在这本书里。
李老还向我们介绍了他房间的布局,而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首先挂在墙壁上的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画像,李老告诉我们,青年人首先要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指导思想。画像下分别是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河南地图,李老说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雄扩世界,脚踏实地。另一面墙上是一面很大的镜子,李老告诉我们,要经常面对镜子自我检查,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告诫我们,做人,要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双重考验。在另一面墙上我们看到了李老获得的一些荣誉还有各大报纸对李老的报道,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李老在离休后经常向中学生们言传身教,为青少年的教育尽心尽力,发挥预热。

李老称自己是“四无干部”:无职、无权、无房、无钱。“四无干部”,这正是对李明义老人最真实的写照。然而我们知道,他的内心从未感到丝毫的不满,诚然,就像他一开始向我们谆谆教诲的那样,“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他所需要的,是一个坚定的信仰,一生无愧于人民,以及一颗爱国之心。对他来说,也许这就足够了。李老在整个过程中多次提到,未来要靠我们这些大学生,并且还给我们留了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寄予我们的希望,我们要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写下更加灿烂的诗篇!
当我们敲开了那扇布满铁锈的大门时,看到的就是狭窄的厨房,勉强可以容下两个人。穿过这里,我们便来到了李明义老人家的客厅。看到我们的到来,李明义老人显得格外的高兴。他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滔滔不绝的跟我们聊了起来。虽然他已年过八旬,但是他思维敏捷,十分健谈。让我们由衷敬佩的是,这样一位高龄老人通过每天的报纸、电视来了解国内外局势,并且对于每个问题都勤于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经常和周围的人进行探讨。
李老年轻的时候,初中毕业后,上过几天高中便去参加了抗日先遣队。他总说,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所学到的东西都是从实干中得到的,很多道理也是通过经验和自己的思考想明白的。谈话一开始,李老便跟我们聊起了他心目中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更多的来自于书本,对它的印象最熟悉的就是政治课本上的定义与描述,我们很难理解,老一代人为什么能够把它作为支撑他们一生奋斗的人生信条。然而在跟李明义老人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他们这一代人是怎样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一生无怨无悔。在谈论这个话题的过程中,李老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他说,很多人误解了共产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就是按需分配,这是某些人对马克思的误读,按需分配和各取所需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前者是在被动的接受分配而后者则是根据自身的需求来索取。他还提到了“按劳取受”的概念,他鼓励我们说,这些是我们年轻人要去研究的东西。对于现在很多共产党员贪污腐败的问题,他说,局部不能代表整体,他坚信,除非共产党变得不是以前的共产党了,只有那个光荣、伟大、正确的共产党才能领导世界向共产主义过渡。每当提到共产主义的时候,他的眼里总会闪现出向往与坚定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