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浙大高分子系赴西安社会实践团队与徐立平、肖春交流座谈 近日,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赴西安社会实践团队在实践过程中,有幸与 “大国工匠”“时代楷模”——航天四院药柱微整形专家徐立平和“全国巾帼标兵岗”成员、2017年度 “《中国妇女》时代人物”肖春两位大师进行面对面交流。 2019年7月25日上午,在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的精心安排下,实践团队不仅十分荣幸地参观了碳材料研究室,近距离观察了碳制品的工艺流程,还与徐立平和肖春以及所内技术人员开展了精彩的座谈。并在当日下午,实践团队进入了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的研发中心,与中心的研究人员们进行了一场关于“科技兴国”的主题分享报告会,了解一线技术,传承航天精神。团队成员们收获良多。 漫漫求是路,巍巍航天魂 25日上午,团队成员们在李迎春书记和肖春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碳制品车间。车间研究人员、浙大材料学院14级校友刘苏骅向我们简单介绍了碳纤维,以及将原料纤维编织成各类所需预制体的工艺。肖春书记表示,正是由于碳纤维预制体结构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才使得后续产品性能的可控性和功能化能够更上一层楼。在中心控制室,肖春书记介绍道,近年来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车间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今的集中控制系统能将生产过程大幅实现自动化控制。团队成员们也对中心控制室中整洁明了的控制设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随后,质量技术组组长向团队成员们介绍了组内各项研究成果在国防和航天领域的应用实例:东方红二号的成功发射是碳碳复合材料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优化后的碳碳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更优。团队成员们从中了解到了碳碳复合材料对航天发展的重要作用。 数年如一日,恒心铸匠心 徐立平负责的是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微整形工作,此项工作具有极高的危险性,与他一同来到这个地方的同事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但徐立平始终坚持着,一干就是三十年。由于长期在限定区域内以同一姿势工作,徐立平两侧的肩膀已不能齐平,但他只是坚定地说:“最危险的事总要有人去做”,这就是工匠的担当,如山崖伫立,如长松挺身。 固体火药及其敏感,对燃面的精度要求非常高,一旦摩擦过力产生静电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且雕刻火药是一项不可逆的操作,全凭技师手上的经验感觉,这就需要徐立平具有超凡心理素质与高超技艺,而三十年面对这致命的危险都能够守恒如常,这实在难得。“千万不要超过自己的安全底线”是徐立平一直保持着零事故记录的关键,这底线不仅是一切有形的规定,更是徐立平心中对这项工作的担当和对航天事业的责任。 肖春书记所在的质量技术组是 “航天金牌班组”。而团队的良好工作氛围不是一天形成的,团队中的成员也不是一时聚得的,一个优秀的团队离不开一个好的领导者,知人方可用人。肖春书记坦言:“我会观察摸清大家的性格特点,并按照性格和能力来分配工作。我的工作是搭建好这样一个平台,除了抓研发生产,也搞好团队文化建设,让每一位加入我们的成员都接纳这个平台。” 人选择了从事何种职业,职业也反过来塑造了一个人的心性。肖春书记跟随父亲的脚步,在生产研发第一线工作已有二十余年,言谈中句句展现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把每一件小事做好,通过每一天的积累,量变终抵质变。” 肖春书记双眸中透露出一股沉静与坚定,令人由衷敬佩。 高性能碳材料研究室通过“五抓五强”工作法,力求“真质实,精新同胜”,成为了一只团结奋进,能打硬仗的技术团队。他们孜孜不倦的进行“碳/碳”复合材料攻关。在肖春书记的榜样带头作用下,这支荣获了“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的技术队伍还将继续不懈奋斗,攻克重重难关,在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征途中不断取得更大的突破。 当宏大的梦想投射到琐碎的现实中,会是什么支持着我们继续前行?两位工匠用切身行动告诉我们,那是对所从事的工作的热爱,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对航天事业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让他们从千万个寂寞的日夜中寻找出生命的意义,为实现中华的复兴梦添砖加瓦。 航天五十年,华夏硕果丰 25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了研发中心实验室,参观了研究院的部分研究设备,并对使用功能进行了大致了解:3D扫描显微镜用于测定材料表面缺陷,高温流变仪用于测定树脂流变特性,还有附着力测试仪、纤维卷曲弹性仪等设备,它们都在材料性能的检测和改进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接下来进行了“科技兴国”的主题分享会,首先由实践团队中的虞卿磊同学向研究院的老师们介绍了人才辈出的浙大高分子系,“国家需要高分子,航天更需要高分子”张晓虎主任如是总结。随后,研究所工艺师赵振宁、孙建涛,以及浙大材料学院10级毕业生谢栋向我们分别介绍了抗烧蚀抗氧化复合材料、抗辐射复合材料、隔热复合材料,它们中有用于工作温度超过三千多度的发动机,有用于还在月球服役的嫦娥三号“玉兔”上的摄像头,也有用于火箭头部、超音速飞机机体等等。 最后实践团队带队老师陈帅帅对研究所全体成员们表达了最真诚的感谢与祝福。竺可桢老校长强调浙大应培养“公忠坚毅、能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人才,这与航天理念不谋而合,鼓励同学们向光荣的航天人学习,积极投身到航天强国的建设中去,亦或是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不同领域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小结 航天是中国的名片,航天事业是多学科交叉的集合体,对于高分子系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在实现自我价值之时,为国家做出贡献。身为浙大学子的同学们更应该成为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技术永无止境,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当下我们的首要任务仍是学习,科技强国的建设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来保驾护航,让知识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本领成为搏击长空的力量,高分子学子们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