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发展,材料先行 ——浙大高分子系赴西安社会实践团队与四院43所专家交流座谈 2019年6月5日12时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试验取得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该运载火箭的固体燃料正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研究院参与研制。 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是中国航天领域内集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复合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其大型结构复合材料设计与成型技术、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90多项,授权专利230余项。全体研究人员们始终坚持以“诚信为本,质量致胜,科技报国,创新新业”为理念,在航天报国的征程中开拓进取,敢为人先,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参与我国重要战略计划,为国家军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019年7月24日,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赴西安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在张琳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于上午与科技、管理人员代表交流座谈,于下午参加“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应用”专题讲座,近一天的学习交流使团队成员们对高分子复合材料对航天设备发展的基石性作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意识到了目前的发展瓶颈,坚定了理论武装头脑、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心。 书山问道复兴路,学海遨游建伟业。 人力资源部领导简单介绍了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同学们了解到研究所不但是产研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所,同时也是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方向有高温材料及制造、树脂及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及制造、复合材料力学、金属材料成型技术等,为航天材料技术从艰苦创业到不断发展壮大,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同时也认为“事业成功依靠于人才的保证”,只有不断培养、引进人才。航天领域才能有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炭材料研究室主任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碳碳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比模量等优点,也让大家从航天应用的角度对其碳碳复合材料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几代航天人通过不懈努力,探索出新能更佳的新型材料,打破了国外市场的垄断局面。 相关专家用自身经历激励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好好学习。她说,大学学的是学习方法,工作之后用到的知识不一定就是大学里学到的,而掌握了学习方法,便是真正的走遍天下都不怕。同时强调了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核心技术是关键。 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在站博士后,站在学长的立场上,勉励同学们“学会坚持,找准定位,努力学习,热爱祖国”。 浙大材料学院2014级本科毕业生、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硕士毕业生刘苏骅学长,入职以来参加了多项高难度预研课题的攻关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以浙大校友的身份,切身实地践行了航天领域的“求是创新”精神,脚踏实地解决问题。 最后,研究所副所长结合自己从大学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工作二十多年的经历,告诫同学们大家要“提高学习能力,正确认知社会能力,创造力,自豪感,立成才心,树报国志”。 同学们也都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踊跃发言,有同学针对“碳”和“炭”二字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专家解释道,严谨来讲,“碳”起源于碳元素,仅指纯净的碳元素,而“炭”起源于木炭,包含的范围更广,但由于人们没能将两者分清,于是“碳材料”被沿用至今。另有同学分享了自己参加此次座谈会的感想,他认为我们在本科阶段刚刚学习了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斗志昂扬地想要投身于科学中去,但这种热情往往“华而不实”,年轻的同学们常会着眼于大而空之处而非实际,这时候就需要导师们多多引导,使同学们将热情用对地方。 学习强国,教育为本。学习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的巨人的肩上。”研究所里的老师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老一辈革命工作者的研究基础上开拓创新,才能有所斩获。本科的学习不只是获取知识,才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学新知新,是保持执政党先进性的思想基础。年轻的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知识,才能更好的担负起领导经济和社会创新发展的艰巨重任。”新一代青年应以学习强国为己任,学新知新,才能肩负起振兴祖国的重任。 
共圆中国复兴梦,科技强国民族魂。 下午,相关专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应用”专题讲座,这是一场启蒙性的教育,让同学们认识到了高分子材料在航空航天应用的巨大潜力,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科研兴趣。 装备发展,动力先行。固体火箭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比冲高和随时待命等特点,世界上陆基和潜射战略导弹绝大多数采用火箭发动机作为主动力,而导弹是现代世界强国不可或缺的一种武器和威慑力量,所以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和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 比冲(即单位质量推进剂产生的冲量)和质量比(即装药量与发动机总质量比)是主要性能指标,对导弹武器射程和投送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固体燃料能量的提高和发动机消极质量的轻质化是两个需要不断突破的方向。 固体发动机所用的材料性能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发动机蕴藏的动能,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是含能材料得以研究的基础,用高分子粘合剂把燃料粘合在一起,从而产生能量更高冲力更大的燃料物质;壳体结构材料在性能上的不断改进也得益于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发展,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可人为干预的材料,可根据对分子结构、加工工艺的设计改善材料性能以达到高强度、低密度、绝热耐高温等特点,90年代的芳纶纤维复合材料将壳体强度提升到一个超高的平台,现今碳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又使航天领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但我国碳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技术由于化工机械等原因尚未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在国际环境中仍处于“危机四伏”的状态,日本迫于二战后的国际约束几乎没有顶尖导弹,但是众所周知,日本的运载火箭相关领域材料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一旦日本能够发展导弹技术,就能在短短几年内松松赶超国内。因此,科技强国刻不容缓,我们要用尖端科技为我国新一代武器装备和先进航天运载器的研制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撑,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取得主动权。 “一代材料,一代发动机”,发动机特殊且极端的需求对高分子材料学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的需要也在不断带动材料技术向更性能更优的方向发展。 
创新驱动新发展,人才至强振东方。 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中国航天是锻造人才的大熔炉,而熔炉的火候配方则是人才成长的关键。首先,研究所树立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和价值观,用科技强国强军,把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以此激励研究所职工;其次,研究所尊重人才,在薪酬机制上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再者,研究所在国家重点工程中,大胆历练人才,使人才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自身价值得以实现。 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与协作下,这支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思想好、作风硬、技术精、善打硬仗、勇于攀登的高素质产业大军,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工作站,材料、高分子、化学化工、机械等相关专业学生均可报考。研究所方向偏向工程应用,科研经费充足,期待莘莘学子们的加入,为我国航天技术再创辉煌共同努力!! 中华儿女多奇志,漫步寰宇问苍穹。五十年来,从四川到内蒙,再到陕西,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正像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缩影。在学习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同时,航天事业也培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助力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