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网 中文网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招生简章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

日期:2009-10-13 11:1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招收的本科专业。作为我国高分子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科素以学风优良享誉国内外高分子界。我国著名高分子科学家王葆仁院士、冯新德院士、钱人元院士、于同隐教授、杨士林教授、徐僖院士、潘祖仁教授、沈之荃院士、沈家骢院士等均毕业或执教于浙江大学,他们为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悠久厚重的历史沿革
解放初期,全国高校院校系调整,浙大化学系被调整到兄弟院校。1958年浙大恢复化学系并设立高分子化学专门化。1992年通过整合浙大化学系、材料系及化工系中的高分子方向,建立了集高分子化学、材料和聚合反应工程为一体的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19921998年封麟先教授为系主任。1998年在组建新浙江大学时,原杭州大学的高分子专业方向合入浙大高分子学科。浙江大学高分子系现设有高分子科学研究所、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所和生物医用大分子研究所。
1962年,我国著名高分子科学家、教育家、原浙江大学校长杨士林教授开始招收研究生,1978年被批准设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点,1984年被批准设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点。1995年沈之荃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1996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被浙大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沈家骢院士受聘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高分子系教授,1999年成为第一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00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和浙大“985 ”重点扶持学科,2001年获批准建立教育部膜与水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5年获批准建立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具有重要地位的研究基地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高分子科学研究方向的高校之一。在杨士林教授等老一辈的开拓下,在配位聚合方面开展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1980年,沈之荃教授到浙江大学执教,开始建立稀土催化烯烃聚合研究方向。在这段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了配位烯烃聚合、稀土催化烯烃聚合、生物医用高分子和精细高分子等若干在国内有影响的特色方向。1999年沈家骢院士受聘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教授,建立了以组织工程为主要方向的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团队并开展相关研究。虽然聚合反应工程方向后来重新划归化工系,但高分子系仍然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与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方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以高分子设计和可控聚合为基础,以高分子微结构为中心,以新型功能高分子为主线,浙大高分子系现有5个特色研究方向:(1)稀土催化与可控聚合,(2)高分子微结构与流变学,(3)生物医用高分子,4光电磁功能高分和(5)分离功能高分子。
 
丰硕的研究成果
6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项、863专题和重点课题6项、973计划(二级、三级)子课题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4项。年均科研经费达1000万元以上。发表SCIEI论文7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180余篇。获发明专利70余项。沈之荃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01年),高长有等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类)1项(2008年),徐志康教授等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072008年)。郑强教授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005年)。
 
人才辈出的师资队伍
目前,浙大高分子系拥有以22名教授(博士生导师21名)和19名副教授为骨干的50人左右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和中国青年化学奖获得者2名。2002年沈之荃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0120022004年郑强连续三届以最高票获得“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并于2002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20032004年郑强连续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
20余年来,浙大培养出了许多高分子的优秀人才,活跃于国内外高分子研究与教学领域,享有很好的声誉,如俞陆平(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龚剑萍(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江东林(日本国立分子研究所副教授,Science论文第一作者)、申有青(美国怀俄明大学副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汪联辉(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文兴(浙江理工大学教授,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马建中(陕西科技大学教授,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董宇平(北京浙江理工大学教授)、王新灵(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余木火(东华大学教授)、吴国章(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凌启淡(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雷自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王新平(浙江理工大学教授)、董建华(国家基金委化学学部研究员)等。
 
高水平的国际交流
近年来浙大高分子系承办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和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lan G. MacDiarmid 教授,J. M. Lehn教授,H. Ringsdorf教授和白川英树(Hideki Shirakawa)教授到分别到浙大高分子系访问讲学,并受聘担任浙江大学名誉教授。此外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朱鹏年教授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阿克隆大学程正迪教授;美国两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George Whitesides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杨阳教授、美国阿克隆大学王十庆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Hongjie Dai一批国外知名大学的学者对高分子系进行了访问。还承担了教育部“国际高水平大师及优秀人才引进项目”和亚洲著名大学高分子学科博士生论坛”。
左图为白川英树(Hideki Shirakawa)教授在高分子系讲学;右图为Alan G. MacDiarmid 教授在高分子系讲学
 
特色鲜明的教育基地
目前,高分子系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招收本科生,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分子材料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收博士后。二年级分专业后在校本科生250余名,在校研究生约240名。
高分子系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拥有6500平米的高分子大楼和3000余万的教学科研设备;设有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实验室三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建有浙江大学唯一的系级教学实验中心。
 

浙江大学高分子大楼

 

 

遵循“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精心制定培养方案,依托学科优势坚持立理工结合的专业特色,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模式。努力创建精品课程,开设双语课程,开展自主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为本科生尽力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教授本科生授课率达到100%。
开展卓有成效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推行以国家、省部级纵向课题为主体的毕业环节训练,实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获得3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71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P),本科生已发表47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校学生中曾涌现出欧莱雅工业大赛中国区冠军和总决赛亚军。
广泛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每年均有数十名学生被派往欧美、日本、香港等知名高校学习、交流。本系单独设立了“杨士林奖学金”,奖励优秀的在读学生。
 
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对学生进行严谨的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训练。兼具坚实的化学学科和高分子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具有明显理工交叉的特色。在本专业完成学习的优秀学生,可以进入本学科,以及化学、材料、化工等其它相关学科专业,进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更高层次科学研究的训练。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从事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团队领导才能,能够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具有国际化竞争能力。
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使学生通晓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具有扎实的高分子科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高分子成型加工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基本具备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能。通过本专业特色课程的学习和课外科研训练,通晓本学科专业在光、电、磁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离膜和精细高分子材料等新兴科学交叉领域的发展,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新材料开发,教学以及技术管理的能力。
 
宽广的就业深造前景
毕业生以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优秀的综合素质高而著称,深受通用、杜邦、陶氏、拜尔和宝洁等著名大型外资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政府机构等部门的欢迎。在1992年以后的毕业生中,已有数人成为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历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近三年录取研究生及出国深造率合计达58.31%
 
报考建议
建议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喜爱化学和材料专业,并具有扎实基础和良好的实验能力的学生报考。


访问次数:1078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2009       您是第 6677598 位访问者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高分子大楼 电话:(0571)87951308 传真:(0571)87951308 邮编:310027
技术支持:创高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