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在本科生中加强通识教育,本科生院正在积极物色符合通识课程教育(含新生研讨课)目标的课程,希望我系教师积极申报。如有意向申报的教师请填写(1)新开课程申请表、(2)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并在3月27日之前提交电子版给duxy@zju.edu.cn。本科生院会在每学年秋学期第五周和春学期的第五周组织新开设通识课程和主讲教师资格的评审。
一、通识课程的教育背景
为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多学科思维方式和多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通识课程教育目标
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教育,以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和均衡的知识结构。
三、通识选修课程分类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需要和通识课程教育目标,学校现规划和设计的通识选修课程分为历史与文化类、文化与艺术类、经济与社会类、沟通与领导类、科学与研究类、技术与设计类共六个大类。
历史与文化类课程:主要通过对社会发展特殊时期的历史研究或不同区域文化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缘由及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形成原因。
文学与艺术类课程:主要通过对经典文学与艺术作品的分析和批判,探索文学与艺术作品风格的形成和转变,以及社会环境对作品的影响。
经济与社会类课程:主要通过学习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概念与理论来理解政治、经济、社会中的重要问题。
沟通与领导类课程:主要在于通过综合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领导素养。
科学与研究类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科学计算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的研习,训练学生从科学的视角研究与探讨问题的能力。
技术与设计类课程:主要通过工程技术与工程设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设计、创新能力、了解知识产权、技术创新、创业方面的基本知识。
四、通识选修课程管理
(一)课程教学要求
该类课程只规定学生在每个类别的最低选修学分,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进校后前两年完成修读。课程在教学上应符合:
1. 教学内容要体现21世纪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内容精炼,正确处理相关知识结构的“点”与“面”;
2. 教学方式上强调学习方法传授和启迪思考;
3. 学习方式上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讨性学习为主。
4. 授课形式上最好是理论与讨论相结合,并要求学生课外学习量,即课内学时:课外学时达1:1~2。
(二)教师任课资格
1. 申请该类课程主讲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1)原则上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
(2)具有承担该课程教学工作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3)对申请主讲课程有深度的研究,并具有相近课程的任教经历。
高分子系办 2013.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