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网 中文网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吴奇院士谈为何及如何读研究生

日期:2012-04-10 09:09

中科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吴奇教授应高分子系郑强教授邀请,于201246日晚630,与高分子系、材料系、化工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畅谈“为何及如何读研究生”。吴奇教授从提出质疑开始——研究生是“读”出来的吗?将研究的本质、研究的方法和如何与导师、同学合作等问题逐个娓娓道来。当吴奇教授智慧而真诚地回答完同学们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时,已是晚上940分。还有五六个不忍离去的同学将吴奇教授团团围住,带着渴望的眼神向吴奇教授请教。吴教授一一认真作答,亲切而愉快,就像和他自己的学生聊天一样。此情此景,十分感人。直到吴教授上车前,还有一位同学追着问他:“我很介意我的本科学校不好,我相信读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您说我要不要读博呢?”吴教授说:“只要你自己下定了决心,就全力以赴吧!”这就是可亲可敬的吴奇教授,即使是初识,已像我们自己的老师一样。

何谓研究  吴奇教授讲,研究就是解决问题。做研究生,就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本事。解决问题是在读书、思考和工作三者的循环中得以完成。他送给了同学们一个词,即daring,鼓励大家要敢于质疑,要有批判性思维。他举例说,有一个概念叫“动态自组装”,关于它已发表了大量好文章。可是仔细一想,那什么是“静态自组装”呢?吴教授就这个问题请教了相关领域的学者,结果都答不上来。这个概念由一个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提出的,于是很多人就不假思索的使用了它。

导师=老板? 吴奇教授说,20年前,你问一个美国学生,“你的导师是谁”,他会说:“I have worked with Professor...”。而现在,不少人会回答说:“I work for ...”。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导师就是老板吗?吴教授不以为然——学生不是老师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学生不可对付文凭。“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讲,我已经有博士学位了,你不必为我再读一个。我把问题给你,就是你的问题了。这就像你的钱包丢了。如果你还能吃得下、睡得着、说过几天再去找钱包,那就不正常了。”

同事(学)相处  “在实验室,只有我(老师)有义务教你,而你的师兄师姐并没有这个义务。”吴奇教授如是说。他还提到,自己对学生有两个要求:(1)不要指望别人教你。(2)要热心地帮助别人。这看似矛盾的两条引人深思。“作为老师,我对不懂得合作的人零容忍。作为学生,我希望你们学会让师兄师姐乐意帮你。实验室的脏活、累活多干一些,大气一些,大家都会喜欢你。”“如果有同学跟我说,他讨厌实验室的XXX,我会告诉他,我没有理由要求你们成为朋友,但也没有理由不让你们成为同事。”

共勉的话   To come together is a start.

           To stay together is an advancement.

           To work together is a success.

                                ——Henry Ford (1863-1947)

 吴奇教授将Henry Ford的诗句赠给大家,并将它翻译为:“相会是缘,同行是乐,共事是福。” 鼓励大家努力做一个好同事好同学,虚心学习 团结互助,心胸开阔,迎难而上!

 

附:吴奇教授简介  

    吴奇教授博士、美国物理学会Fellow、中科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伟伦化学讲座教授。1982年毕业于中科大化学物理系、1987年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校作博士后至1989(均师从朱鹏年教授)1989年至1992年在德国BASF公司先为洪堡研究员后任激光光散射实验室主管。1995年起被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激光光散射专家之一,他和其实验室以在高分子溶液,凝()胶网络,大分子胶体等方面的工作成名。研究特点是“集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分子生物之成,设计和执行决定性的实验来回答一些与大分子,生物以及胶体有关的重要问题。” 目前,他还兼任《Macromolecules》和《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Polymer》;《Polymer Chemistry》;《化学物理学报》和《高分子学报》等杂志编委;以及《Macromolecular Journals》执行顾问。



访问次数:988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2009       您是第 6685238 位访问者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高分子大楼 电话:(0571)87951308 传真:(0571)87951308 邮编:310027
技术支持:创高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