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0日,高分子系0901党支部的同学前往浙江省图书馆聆听了周国平先生的主题为“人生幸福的哲学”的报告。这位向来只在高中课本上出现的散文大家,如今就要与大家面对面地交流了,不禁使同学们激动万分。周日一大早,支部成员就在玉泉的校门口集合徒步前往省图。迎着霡霂,开始了通往幸福的旅程。
大家在省图的报告厅坐定了之后,仍有观众蜂拥而入,过道上也都挤满了人。上午9点,周先生准时入场,台下有了一阵不小的骚动,周先生看起来比想象中年轻很多。他入座后,开始侃侃而谈,大家都竖起耳朵倾听着,听到妙处都情不自禁鼓掌。
这听起来并不像一场讲座,像是一位长者在分享着他人生的点滴感悟,仿佛听众与演讲者促膝谈心。在场的听众以学生居多,省图报告厅俨然成为了大学课堂,大家都虚心听着,感悟着这些大学课堂上并不能学到的东西。很少有机会听到一位名家敞开自己的记忆,谈论这些关于幸福,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东西,这些话题平常只会在莫逆之交间展开。周先生自豪地谈起了他的女儿,谈到了那些只有小孩子才会问出口的问题,什么是时间?什么是轮回?我们应该追求些什么?周先生力劝大家,最重要的是要保有一颗纯粹的心,一颗接近自然的心,这样才会幸福。他将一切名利称为社会的堆积物,他十分恳切地表达了他对于社会堆积物的看法。演讲结束后曾有人问道,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他说我们其实只为纯粹地活着,不需要那么发达的经济,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就忘了自己的根,忘记自己来源于自然,成为了只会破坏自然的动物。又有一位大学学生提问,问到了个人成长和贡献社会的关系,周先生回答说,只有先净化自己的心灵,让它变得纯粹,有了幸福感,才能在一个正确的立场上对社会做出贡献。
听完这次演讲,支部的同学自然好评如潮。
支部书记崔晓靖同学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擅长或特别喜欢做的事,以前总是因为自己喜欢的不能作为工作、无法创造经济利益而沮丧,也为自己对现在的专业不擅长而烦恼。今天总算明白,工作不等于事业,工作只要满足基本生活就已足够,而所有自己喜欢并且愿意一直做下去的都是事业,都该得到尊重。我的内心受到鼓舞,前路似乎宽广了许多。”
贾海燕同学说,“尽管有些道理众所周知,但经常会在庸碌的生活中淡忘,这次的讲座算是对我的一次提醒作用。特别是周老师说的生命要单纯,精神要丰富,虽然简短,却解决了最近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让我更加清楚得认识了什么是幸福,明白了自己想要的什么。”
邱文泽同学说,“他提出收获幸福的途径是“照看好身体,安顿好灵魂”。这看似浅显易懂,人人明白的道理,却最容易在我们将生活视为习以为常、例行公事后遗忘。在我看来,追求幸福并没有所谓现成的方法,因为每一个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感悟都会有差别,并且在生活中也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压抑与限制。但是,周先生的话提醒了我们要更加仔细、审慎地生活,不要轻易抛弃生活的点滴,这可以视为一条人生的准则吧,并且我也的确相信回忆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肖建亮同学说,“其实我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今天没有机会请教周国平老师。在我看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幸福感的源泉,也是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可是美好的事物早晚是要失去的,那对于即将失去的恐惧和已经失去的失落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幸福必然是伴随着痛苦的,这两种情感像是拔河一般支配着我们的生命。怎样去掌握他们的平衡,才是我们是否能获得幸福的关键。可惜,除了解释为”心态“二字,我至今没能弄懂。”
席嘉彬同学说,“幸福是什么?偶尔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禁会这样问自己。周国平先生说,幸福是生命的单纯和灵魂的纯净。虽然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无时无刻去追求的,就是梦想中的幸福。对于幸福的定义,我更愿意以一个更加通俗的角度去理解它。幸福也许是牵着新娘子的手走入婚姻的殿堂,也许是抱着自己的新生婴儿感受这新的小生命,也许是傍晚时分围坐桌前和老人们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饺子,也许是黄昏时分和家人一起欣赏长烟落日。幸福并不是生活状态的函数,幸福只隐藏在我们生活的过程当中;幸福的多少不在于我们得到了什么,而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生活的调味剂,就一定会找到它的踪迹。”
图/文 刘可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