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网 中文网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公告公示

【党员先锋】求是情,爱国心--记浙大高分子学科创始人杨士林先生

日期:2010-10-19 18:06
    有一位老人,在面对92年风雨变迁的时候,所有苦难一言带过,所有成就淡泊成笑;有一位老人,在民族战火的硝烟中坚持学习积极抗日,不堕青云志,用双腿走过“文军长征”西迁路;有一位老人,在祖国初建满目疮痍的时刻,放弃国外优异科研环境,毅然归国,为中国高分子学科呕心斩棘;有一位老人,在设备匮乏经费不济的落后条件中摸索探寻,带领团队站在世界高分子学科研究前沿;有一位老人,于求是园埋首科研教育70年,践行“求是”校训,一手创建浙大高分子学科;有一位老人,92岁高龄仍心系青年学子,坚持每年参加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这位老人,就是浙大高分子科学创始人杨士林先生,他爱国爱党,敬业坦诚,求真求是,艰苦朴素,淡泊名利,热爱学生,堪当党员知识分子的楷模。
付深情与求是,践壮志于华年
    1936年,杨士林在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当练习生,与化学结缘,次年被浙江大学化学系录取,开始了在求是校园的学习生涯。1937年,淞沪会战后,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逐步西迁,途经天目山、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等地,终至贵州遵义湄潭办学,杨士林跟随浙大一步一步走出这条西迁路,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了一所大学的中兴和浙大师生的坚毅,在西迁途中,道路险阻自不必说,天目山上“导师制”的创立,泰和县师生修筑的防洪大堤,宜山宿舍遭遇的狂轰滥炸,湄潭县中“东方剑桥”的美誉,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在求是精神的感怀下,在学者导师的言传身教中,杨士林从内心对浙大付与一种深情,“做一个求是人”,在设备短缺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浙大师生仍坚持实验,严格要求,谨慎探索,杨士林要做实验,有时必须经山路到遵义去搬,做好实验确认数据反复检验之后还要送回遵义,然而这样的辛苦,杨士林却甘之如饴,1941年毕业后杨士林留浙大任教,之后做过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教授、系主任、教务长、校长、顾问……他笑称几乎什么都做过了,却也一言带过自己为浙大呕心沥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为我家国甘贫苦,心怀天下育英才
    1948年,杨士林考取公费留学,被派往丹麦哥本哈根多科性工业大学有机化学系学习,国外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和发展前景都比国内好很好,然而杨士林心系祖国,从未断过回归故国的念想,1950年底,结束了丹麦2年的学习和研究,婉拒了国外友人的深情挽留,杨士林毅然回到了刚刚建立却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回到了培育他成才,成就他少年科研志向的浙大求是校园,任浙大化工系教授,主讲有机化学,在国内科研条件落后,教学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杨士林编写了国内首批工科有机化学教材,为后来的教材编写奠定了基础。1958年,浙大恢复化学系并设立了高分子化学专门化,杨士林教授一肩担起高分子学科开创和奠基重任,成为高分子学科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1982-1984年出任浙大校长,延续竺可桢校长“求是”校训,带领浙大继续探求真理之路,为浙大发展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在艰苦岁月,生活的清贫,科研条件的落后并没有丝毫阻止杨士林前进的脚步,反而让他在困苦中磨砺出了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品格。他在配位聚合机理的探讨、乙丙聚合的钒催化剂活化机理的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所研制的催化活化剂及原油输送减阻剂、降凝剂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在医用高分子、有机高分子光电导材料的研究中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先后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获得5项科学发明。从1941年留校任教,到1962年招收研究生,1984年担任博士生导师,杨士林投身教学科研七十载,为国家培养出了高分子学科的中坚人才,他们中不仅有分布各地从教的知名教授学者,也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杨士林坚持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注重学生学术培养与人格塑造的统一,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他的所有弟子,言传身教,用心良苦,就是“要为祖国多培养一些有用的人”,一句平实的话语,难掩老人一腔报国热血。
淡泊宁静忠诚共产党,艰苦朴素寄望后来人
    杨士林1952年入党,至今已近60年,再回想那段风雨如晦、民族危亡的岁月,老人感慨万千,“我生在旧社会,对旧社会的感受很深刻,非常痛恨”,“那时候,浙大也组织抗日自救,参加救亡运动,我们身边还有好同学的影响,子三烈士你们知道,是青年人的榜样”,杨士林身在浙大,受求是精神熏陶,拥有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学术报国,科研强国,他昔年立下宏愿,将一生献给祖国的科研进步。杨士林经历了旧社会,看到过旧社会人民的苦难;经历了民族危亡的战争,见证了民主救亡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最后的胜利;经历了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亲历共产党人为中国建设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巨大改变,所以他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坚定不移,六十年如一日。杨士林耄耋之年经常为浙大青年教师和学生做报告和讲座,他常常讲,青年学生要爱国,爱党,爱校,用什么体现呢,就用你们的学术、科研、一腔热忱,青年人入党不论年龄,要深刻理解党性,了解党史,真正有一种信仰。对于科研,杨士林经常强调:要不计时间和精力,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十年方可磨一剑;要慎重对待实验数据,仔细分析,反复操作求证,务必精准;要严肃看待资料,总结心得,不能想当然,更不能起学术不端之意。对于教学求学,杨士林教导学生务必要多与导师交流心得体会,叮嘱教师定要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学生人格培养。而对于成就,杨士林总是把光环送与他人,淡泊名利。现今社会发展使得科研条件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而杨士林还是艰苦朴素,教育学生多把精力放在科研上,92岁高龄的他依然每年都积极参加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答辩,每次都仔细记录问题,他笑称退休在家难得学习机会,却闭口不谈他给学生的建议,对学生的关爱,这颗朴素的爱学生之心令师生动容,对后来人的深切期望更让青年师生深受鼓舞。

 



访问次数:8891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2009       您是第 6677696 位访问者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高分子大楼 电话:(0571)87951308 传真:(0571)87951308 邮编:310027
技术支持:创高软件